首页 > 要闻动态 > 专题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学习领会“两个结合”重要论断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作者:张明 来源:《历史评论》2023年第5期 时间:2023-10-3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路径机制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第一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第一个结合”从根本上回答了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革命的问题。“第一个结合”让党直面中国革命最现实问题的情况,确立了理论创新必须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原则——实事求是。这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逻辑演绎,而是深深扎根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基础上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蕴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层面的交锋更加激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高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作出符合时代特点的系统阐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条件下的重大价值,将马克思主义视为“魂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根脉”,强调“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坚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优势理论。

  “两个结合”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呈现出“一体两翼”的辩证关系,成为新时代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我们不断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党的理论创新史上的重要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夯实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艰辛探索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既切合了时代的脉动,又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以更加宽阔的历史视野、更加深远的历史纵深,为深入把握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显著优势提供了全新视角,拓展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政治经济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文化心理结构,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美国学者史华慈曾这样评价中华文明:“在这种文明框架之中,并没有出现过现代西方与‘传统’过去之间发生的全盘的质变性的决裂。”

  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就面临如何扎根中国大地的问题。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介绍和传播社会主义时,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例如从传统文化中择取“大同”社会理念,来比拟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使中国人民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表达,赋予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其牢牢扎根于亿万人民心中,而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契合的内容,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成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思想资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拓展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为拓展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例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和价值认同。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价值,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对人民主体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

  “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为进一步寻求解决人类面临诸多的“现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广土众民”、“九州共贯”与人口规模巨大,“天下为公”、“大同”理想与共同富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走和平发展道路,都存在着紧密的文化关联性,都显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是赓续古老文明而非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有深厚文明基因和文化底蕴的现代化。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是在现代化实践基础上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越走越宽、越走越稳提供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使之具备了显著且独特的优势。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一条:“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