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中国史
  • 2024/04/ 12

    抗战时期西部边疆林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

    晚清时期,东北全面放禁和人口大量涌入带动了林木资源开发,俄、日两国也竞相前往采伐和运销,使东北木材在华北、华东市场长期占据优势地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凭借军事强力、经济优势和先进制材技术垄断东北林木资源,肆意采伐并运销东北木材至日本本土和朝鲜半岛,以满足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造成东北木...

  • 2024/04/ 12

    朱徐常郭婚姻集团与“靖难之役”

    朱元璋家族与徐达、常遇春、郭英三个功臣家族之间的联姻,早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开始。明立国后,这一集团式的联姻进一步扩大,成为皇室与勋臣联姻的核心。随着懿文太子夫妇去世,集团内部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最终引发了导致皇权更迭的“靖难之役”。“靖难”成功的朱棣随后加强与徐达、郭英家族联姻...

  • 2024/04/ 08

    唐瓜沙间阶亭驿、新井驿的确定及其地理意义

    区域交通线路是理解区域开发及空间联系的关键。唐代沙州和瓜州两地间的交通线路长期以来部分驿址定位不够精确。通过地理环境分析及各驿址位置的历史记载,可确定沟北古城为唐代瓜沙间的阶亭驿址,西沙窝三号 古城为甘草驿址。在两处驿址之间,新发现古城遗址一处,进一步证实了交通线路的存在,而巴州二号古...

  • 2024/04/ 03

    宋代四川地区镇市发展探析

    宋代四川镇市得到普遍发展,其数量和密度都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城乡之间承担着丝、茶和盐等商品货物的重要集散功能。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乡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业经济的进步,及其与州县城市繁荣发展的工商业经济的市场化互动。另外,宋代四川镇市的发展也与地区赋役负担相对较低和赋役租佣形式的货币化趋势...

  • 2024/04/ 01

    明清井陉道的交通建设及其影响

    交通建设是传统时期山区社会形塑的重要方式。井陉道作为“太行八陉”之一,明清时代交通地位不断提升,交通建设迅速发展:沿河谷分布的主干线路逐渐完善,形成了“五横十纵 ”的路网体系;沿驿道设置的交通机构不断健全,形成了有层级、分职能的组织体系;区域的交通秩序基本理顺,朝规范化发展。在自然与社...

  • 2024/03/ 29

    论唐宋时期的蜀道管理制度及其特征

    蜀道在唐宋时期国家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出现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唐代蜀道的改线与大规模整修由王朝中央直接管控,宋代这一制度则进一步强化。蜀道管理作为唐宋国家制度文明的产物,呈现出周全性、进步性兼顾人性化等特征。唐朝的蜀道日常维护与守护实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化管理,并纳入地方官员的政...

  • 2024/03/ 27

    明代河西走廊地区的“渠坝”

    明代于各地设立卫所,并开展屯田,屯田的基层单位是百户领导的“屯”。在干旱的河西走廊地区存在近渠而居的传统,常以“渠”指代聚落。明中叶之后,由于边镇缺粮,加上以军户为中心的屯田制度发生崩坏,河西卫所不再以屯为基本单位进行屯田,开始吸纳军户以外的本地族群作为屯丁耕种屯田。本地族群所居住的...

  • 2024/03/ 25

    城乡“薄海民”:民国前期的离村知识人

    民国前期城乡因文化差异而解纽,缺乏一条可以互通的桥梁,造成知识人离村往而不返的新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发展。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乡间的耕读传统已中断,以城市为中心的新教育培养出的知识人自己“别树阶级”,其他人却未必接受。向往城市的知识青年在城市并未得到太多欢迎,而乡村又已成为...

  • 2024/03/ 22

    北宋与西夏交往交流的秩序与话语 ——以交聘文书为中心

    宋夏交聘文书是反映双方交往交流的重要历史文献。通过交聘文书可以发现北宋与西夏都遵循儒家王道理想下的天子与臣属的关系秩序,运用儒家君臣话语进行交往交流。政治实践上,双方虽因缘边蕃部问题而多有争战,但都有诉诸“誓书”与“公理”等比较成熟的协调机制,双方的军事冲突亦都是儒家话语下“明刑罚罪...